荷式生活

我的台灣胃

人說民以食為天,異鄉遊子出國在外,很多時候最想念的是故鄉的口味。在荷蘭這麼多年,聽到許多有「台灣胃」的台灣朋友抱怨荷蘭食物的情況,大概可以用「罄竹難書」(亂用成語XD)形容了。

但住在海牙的我還真的是蠻幸運的:除了有荷蘭最大的中國城、滿滿道地的中餐廳(不是那種荷蘭本土化的中菜)、幾家還可以的珍珠奶茶店,甚至還有一家口味不錯的台灣餐廳。所以每當自己的台灣胃需要滿足的時候,基本上都可以輕鬆地解決;也有不少熱情而擁有好手藝的台灣鄉親,願意親手製作販賣一些平常難以吃到的台灣菜,可以讓思鄉的台灣朋友們一解口腹之慾。

只不過這幾年來,我除了上中餐或台灣餐廳吃飯,好像幾乎沒有從台灣鄉親手上選購台灣菜。要說為什麼:一方面是覺得物流方面有些麻煩,加上自己說實話也沒這麼貪吃;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其實真的比較偏好自己動手做。

認識我的人可能多少知道,在來荷蘭前,跟很多從小在台灣成長的人一樣,我是一點都不會做菜的。記得當初剛來唸書的時候,我媽給了我個大同電鍋,加上一本「電鍋食譜」,希望我能靠著這兩樣東西,度過留學生涯。一開始當然只是因為出去吃飯,對窮學生實在是太貴,所以只能硬著頭皮自己下廚。沒想到真正開始自己動手做菜了以後,還覺得挺有趣的,也就開始一直下去。

然而,除了興趣以外,做菜對我來說還有另一個深層的意義:它是一個能夠讓我平靜下來,感受到自己跟台灣真切連結的儀式。對,我其實很少做所謂的西式料理。西式料理在我們家的廚房,大部分都是由老婆處理;如果是我下廚,都是以中菜為主。雖然平常時候得上班,所以下班後大多以簡單方便的菜為主。但如果是假日有空想到的時候,我三不五時會做一下一些少見的台灣菜。在做菜的過程中,我可以莫名的放空,感受那樣的氣味,似乎瞬間的就把自己拉回了台灣家裡的廚房,那樣深刻的連結。

說到這裡,我得說另一件自己覺得幸運的事情:雖然老婆是100%的荷蘭人,但對於很多中(台灣)菜都很喜歡。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她週末早上起床的時候,跟我說她夢到生煎包很想吃,我當天就查了食譜做給她。而她不但喜歡中菜,也會自己動手做,像是魚香茄子跟乾煸四季豆等等,都是老婆拿手的菜。另外有一次,我出差回家的時候,壓根都沒想到在家等我的,會是老婆(那時候還是女朋友)親手做好的鹹酥雞,真的當場感動到痛哭流涕啊XD

但畢竟在荷蘭住了這麼多年,我的台灣胃多少也開始「荷蘭」化:中午算是很習慣吃沙拉或三明治(Boterham),老婆做的Stamppot(燉馬鈴薯)或是熱湯(甜菜湯或荷式豌豆湯)我也都很喜歡。雖然說如果叫我每天吃「荷式」的食物(特別是晚餐)的話,我應該還是會受不了;但我也不會像有些人一樣,成天抱怨在荷蘭的伙食有多差。

這樣的「飲食文化融合」,對我來說其實很重要。畢竟在異國婚姻中,聽到人因為飲食習慣不同,雙方得各煮各的、各吃各的,其實也不會太少見。說實話我實在很難想像,這樣得多花多少時間、金錢跟精力。只能說自己實在是幸運,不需要面對這樣一個自己不知道能不能處理的難題。

寫到這裡回看了一下照片,好像有點久沒有做些有趣的台灣菜了,有誰可以給點inspiration嗎?XD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