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小孩,都有自我獨立的權利
由於最近開始比較認真地學習一點荷蘭文,所以三不五時會跟女朋友一起看一些荷蘭的綜藝節目。上星期五的時候剛好轉到一個叫Super Kid的節目,簡單來說就大概是Holland’s Got Talent的小朋友版,有小朋友來表演才藝,讓現場觀眾跟裁判給分數。
-
Working from home 跟 Working part time
相信有在荷蘭工作過的人都知道,working from home這種對台灣人來說天方夜譚的事情,對荷蘭人來說是再正常不過了。有很多人是每週固定天數working from home,也常常有人臨時的決定working from home。通常有很多各種不同的理由,固定天數的不外是減少通勤時間或是方便照顧小孩,臨時的有可能是有人要送貨或是來修東西要在家裡等(這裡的到府服務預估時間區間都拉得很長 都要半天或一天)。
-
異國戀曲?
前一陣子我女朋友忽然跟我說,他看到一些亞洲男生跟西方女生在一起的blogger,然後開玩笑說我們也要不要來搞一個 囧。我說,可以啊,可是你要把我們兩個平常相處公諸於世唷?想想還是不要好了,更何況我很懶XDXD。
-
台灣瘋選舉
本宅上個禮拜回來台灣省親兼補刀投票,這次除了女朋友,還多了她的爸媽同行。他們來之前我已經給他們打過預防針說台灣的選舉很瘋狂,不過他們實際到台灣之後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 從一下飛機就看到巴士上有競選人的廣告、無止境的政論節目,到選前之夜的造勢晚會,這種東西對荷蘭人來說真的是有夠神奇。
-
The World in your classroom II
去年第一次參加了這個志願者計畫, 主要是去向高中生介紹自己的國家。由於去年的經驗還蠻有趣的,今年就決定繼續參加。但是去年學生的英文跟我的荷文差不多爛,所以互動的機會實在是非常有限。今年我就問主辦單位是不是能夠安排我到英文好一點的班級,這樣可以和學生有多一點互動。
-
旅遊、生活、舒適圈、在地化
最近很多有關旅行的討論:不論是gap year,還是一對夫妻在歐洲廉價旅行。好多人都說,有機會的話,應該出來走走,看看不同的文化,體驗不同的人生。 前一陣子跟一個大陸來的同事聊天,她來荷蘭十年了,嫁給了同樣來自大陸的男生,有了小孩,買了房子,在這邊成家立業。但她很感慨地說,一年一年的,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離開,社交生活的圈子越來越小,只能focus在家庭。 這其實是個很有趣的話題,當然身為一個expat,與自己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走的近,也是蠻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人生地不熟,互相有個照應也是好的。重點是,一旦你建構起一個在舒適圈裡面的社交生活,要開始擴展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也就是因為這樣 就算你在國外生活,你也並沒有任何在地化的生活圈。
-
工作、生活、文化衝擊
前一陣子參加了一個校友活動,主要是辦給東亞國際學生的。既然是學生,主要問題當然是就業機會和生活,還有職場上的文化衝擊。說實在的 很多來唸書之後回去台灣工作的人常常說很懷念這裡的生活,但某些層面來說,他們其實沒有在這邊生活過啊⋯⋯
-
關於曬太陽
曬太陽這件事情真的是一件很cultural shock的趣事。 通常對台灣(亞洲)人來說,碰到太陽是避之唯恐不及:防曬霜、外套、陽傘、遮陽帽,各種可以防曬的東西一應具全,深怕自己變黑,無法實現一白遮三醜的夢想。但對西方人來說,迎向陽光是他們人生的實踐。很多人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去海邊度假曬太陽,更會以擁有小麥色的肌膚自豪。
-
海外職場》踏入歐洲職場前,你需要學習的兩件事
朋友的文章,蠻值得討論的。 就我自己的經驗裡,荷蘭人在歐洲大陸來說還是蠻有趣的民族:沒有那麼多的hierarchy,相對來說扁平的公司組織結構。 跟很多歐洲國家其實不一樣,更不要說台灣人熟悉的美國文化。
-
原來荷蘭學生請假比上班族難XD
前幾天跟同事聊天的時候,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為同事的老婆是新加坡華人,所以每年都會去新加坡過農曆年。之前因為小朋友還小孩還沒上小學,所以就是想去多久就多久。今年開始老大開始上小學了,就面臨了農曆年學校沒有放假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