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式生活

外食在荷蘭

昨天參加了一個台灣人的聚會,席間跟一個朋友談到一個有趣的話題:很多投資人都覺得開餐廳金流穩定,報酬也還不錯,所以紛紛把閒置資本投入餐飲業,讓台灣餐廳越開越多。當然這件事是因為台灣的長期的「外食」文化,可能也跟近年來「小確幸」當道有點關係。

說到外食這件事,大概是所有剛到荷蘭的台灣人最難以習慣的一件事:如果不是生活在一些大城市的話,亞洲食物的選擇可能不見得太多;即便有不錯的選項,價錢也通常不便宜:以海牙的中國餐廳來說,我跟老婆兩個人去吃的話,一餐大概得花個三、四十歐;即便是最便宜的WOK快餐,一份快餐最少也要五、六歐跑不掉。更不用說一些還不錯的餐廳,一頓晚餐下來,一個人花上三十多歐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

或許是因為外食所費不貲,傳統荷蘭人真的沒有什麼「外食」的習慣:一些比我年紀稍大(40左右)的同事跟我說,他們小時候幾乎都得要有特殊事件(像生日),家人才會一起出去吃飯;我跟老婆平均一個禮拜大概會出去吃個兩次飯左右,我的岳母有時會覺得我們這樣有點誇張(當然住在大城市也有關係XD)。

然而傳統也是會改變的,住在荷蘭這麼多年來,除了感受到荷蘭人外食的頻率越來越高之外,各式各樣的選擇比起N年之前我剛來的時候要多得多了(最進這幾年才來荷蘭的朋友就別抱怨太多了,想當年…….)。雖然說這樣越來越多「外食」的情況,算是全球的趨勢,也符合自己荷蘭在地的經驗和觀察。但是因為職業病的緣故,自己還是好奇想知道,實際上到底有沒有什麼數字可以佐證呢?

查了一下荷蘭統計局CBS的數字,剛好CBS有統計荷蘭餐廳營業額的成長指數:下面這張圖是過去十多年荷蘭餐廳營業額的成長情況,黃色線是總營業量的成長,從2005年的98.1到2017年的111.5,成長了將近將近14%,看起來好像沒有太多,但如果我們看到紅色線,代表是總營業額的變化,從2005年的76.6到2017年的116,成長了將近將近50%:代表除了量的成長外,荷蘭人近年也在外食上花費更高了!

可能在台灣的朋友,會很難想像荷蘭這樣的「外食」文化,也不知道在荷蘭的大家,到底是怎樣調適這樣的「文化」差異的?最後來附上今天午餐的乾炒牛河,大家覺得這樣一盤要多少錢勒?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