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工作

荷蘭career meet up – 心得分享

一直以來,我三不五時的會去鹿特丹參加由「Careers in the Netherlands – 荷蘭職場不能說的秘密」這個臉書社團所舉辦的台灣人career meet up,上個禮拜討論的話題是『School vs. Work 』,雖然我沒有參加,不過看到有人整理了重點筆記覺得蠻有趣的,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想先講一下因為我個人工作環境並不算太荷蘭(公司可能有30-40%非荷蘭人,我的team總共12個人,有3個非荷蘭人),所以有些談到很「荷蘭」的場景,我可能不見得會遇到;此外,這篇筆記有點偏向「專案管理」類的工作,跟我無止盡的研究分析工作也有點差異。所以我的觀點可能會不太一樣。下面是筆記的內容和我的心得,歡迎大家討論指教。

職場任務 vs.學校作業

(1) 先求有,再求好

此次討論會中,來自非商科背景的參加者分享到,職場上對於“品質”的要求與在學校時不同。職場上被交付任務時,通常是先求有、再求好。而在學校時,專題研究或是作業,則非常注重內容的品質與準確度。以設計為例,學校教的是如何準確地發覺客戶的需求(need),但在職場上在乎的是客戶是否會對這項產品付錢(pay)。學校會在乎作業是否符合繳交的criteria,而職場上則是以有限的時間跟預算下能端出什麼,只要能賺錢就先端出來 (荷蘭人尤其明顯)。不是從商科背景畢業的職場新鮮人可能要花更多時間調適,以適應職場上瞬息萬變的消費、賺錢模式。

我其實不太認同「先求有、再求好」是一個在職場上應有的態度:對我來說,有一定品質的工作產出,是一個專業人士對自己專業的要求(當然每個人標準不一)。當然實際商業活動上一定有時間和預算ㄉ的限制,我自己反而覺得在諸多限制下,如何有好的planning跟priority,來達成一定品質的工作產出,是證明自身能力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當然一定會有怎樣都不可能達到自己標準的情況,這時候無論是什麼原因,我覺得都要適當反應給上級主管。雖然說反應不一定有用,但是不反應如果出事的話,衰的還是自己。畢竟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要上級扛責任很多時候可能得要祖上積德,這時候還是先講先贏好(I told you…..)。
(2) 不是軟/硬實力不夠好,是心態

一路從設計師,轉為project manager,再轉職成product manager的參加者分享到,之前曾有機會想成為team manager的角色,但當時得到的回應是她尚未準備好。然而,這並不是軟實力或硬實力不足,而是作為team manager的心態要轉變。必須從對外(合作夥伴/供應商)作為一個協作、合作的角色,轉變為一個保護者,並無時無刻都要以team為最優先考量。

我覺得team leader是個很難的苦差事,畢竟人是最難處理的東西:除了要處理team內的問題之外,還得面對外部的politc問題。這種事情感覺很講天分的,我想我應該是做不來XD
(3) 職場就是deal with people

進了職場,就不只是面對被交付的任務。很大一部分是meet expectation,從直屬主管到專案中所有的stakeholders的期望都要面對。這對從商科畢業的職場新鮮人來說可能很理所當然,但對於其他專業背景的職場新鮮人來說,這是學校沒有教的新領域,必須在職場上邊學邊調適。所以,在接下任務前,先問清楚對方的expectation。如果連對方都說不清楚,就要善用荷蘭人的“直接”把任務踢回去,要求對方至少把期望想清楚再回來。

Meet expectation對我來說應該是最低要求,我覺得很多人都忽略,如果要更上一層樓的話,proactive是非常重要的。 Proative代表你自己可以事先了解stakeholder的需求,然後根據需求提供不同的方案,並充分的溝通。如果想知道相關案例,可以看看我的這篇文章
(4) 見人說人話

延續先前提到的,由於同時要面對不同stakeholders的期望,如何依照對方感興趣的面向進行對話變得很重要。尤其在需要爭取commitment時,這項技能顯得更為重要。

能夠順利並清楚的溝通,不單光是靠語言能力,還得了解對方的個性、做事方法、focus的重點。摸清楚同事的這些面向,對彼此的溝通絕對有幫助的。
(5) Networking

職場上的networking與在學校時非常不同。職場上的networking偏向專業與商業上的互惠,專注學習職場上networking的技巧,可以幫助職場上推動新專案,創造新的機會,以及拉到新的客戶或合作夥伴。

Networking可以講得實在太多,我的態度大概就在這篇文章裡吧!XD

荷蘭人的職場文化

(1) 無結論會議

荷蘭人普遍非常熱愛討論,而且往往會演變成no conclusion, no actions,只好延續到下次會議再討論,然後繼續重複繞圈。普遍現象是:大家各自持有自己的意見,沒有人想被說服,但會嘗試想說服別人。陷入僵局時,也不會有人跳出扛責任做決定。議題就會這麼被延續到下次開會,然後繼續repeat各自的意見,繼續無結論。會議記錄最終以pending/to be continued作為結尾。

我個人其實蠻喜歡荷蘭人這點的,對我來說這不是無結論的討論,而是全盤的討論和計畫。我們具有亞洲或新興市場背景的人常常覺得「速度」就等同「效率」,但真的是這樣嗎?我看過不少因為求快,而缺乏縝密計畫的情況,到頭來得全部砍掉重練,得花上更多時間。如果花點時間好好的討論和計畫,然後能夠很順利的執行工作,雖然一開始看起來可能很慢,但是如果放遠到整個工作時程來看,所謂的「效率」搞不好還比一直修改的情況要好。
(2) 不是所有時候都很直接&隱性的politics

各位應該對於 “荷蘭人很直接” 這個說詞不陌生。但荷蘭人的直接,其實是有很多條件的。荷蘭人在對事不對人的議題上,可以非常直接發表意見。但當知道這個議題後面是誰在主導後,就不一定會採取一樣直接的態度。高層與部門間的政治角力一樣存在,但因為荷蘭人某種程度上的“扁平文化”以及“shared responsibility”的組織結構,讓這些政治角力更為隱蔽。如果你覺得在推動某些專案/改革比起其他項目都更為困難,但又看不到真正(直接)的阻力,那就要重新檢視荷蘭企業內部隱性的影響力和組織結構。

我只能說荷蘭人是真的直接很多,但是要天真的覺得直接的荷蘭人都不搞politics這一套,我想也只能說你好傻好天真….
(3) 在專案上給予的意見,都要備份…

專案上看到走向不對,要即刻提出意見。如果組內反映無效,要立即向直屬主管反應。一方面是尋求幫助,另一方面是立即建立起保護機制。當專案明明應該還是處在“pending/to be continued”的進度,卻離奇地朝奇怪方向進行;或是已經知道專案上其他部門的代表執意要朝某方向進行;當時提出異議的email或人證,便是事情 backfire 時的好幫手,至少可以保護自己。

這個東西放諸四海皆準,口說無憑啊!不過記得要多多發表(有建設性的)意見,這樣對於提升自己在工作環境內的credibility和份量是有隱形幫助的。
(4) 熱愛 A/B test, Business Case 還有PowerPoint

當進入無限期的選擇障礙時,荷蘭人很常會以A/B test或是叫你回去生business cases來作為出路。前者是,既然無法選擇就直接拿出去試試;後者是,既然無法選就只好把選項攤開來外加$$$來選擇(反正business case是你做,不是我做~)。另外,只要不是PowerPoint就會有閱讀障礙也是蠻普遍的現象,畢竟相同的內容,copy-paste到slides裡字體比較大,比較美觀,大家就突然間都看得懂了。因此不管是提案、planning、progress report、sprint review、business case…等等,在職場上大多都會希望你以PowerPoint方式呈現。

因為工作性質我沒有什麼A/B test的情況。然後說實話我在公司內部很少用powerpoint,會用到這種高大上的東西大概都是內部有重要會議或是要跟客戶開會。畢竟做這種東西也是要花時間的,還不如把東西弄清楚可以溝通就好,把時間省下來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誒XD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