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觀點

世代對立

最近這幾天台灣最熱門的話題,大概就是全聯總裁徐重仁一席「年輕人不要計較薪水比別人低,好好工作,有一天老闆就會看到」、「現在台灣年輕人很會花錢」的話,引發了年輕世代極大的不滿。身為一個遠走他鄉的台勞,我完全可以理解現在年輕人的憤怒:低薪、高工時、瘋狂的房價,種種的一切都讓新的世代看不到未來。也因此所謂的『小確幸』當道:反正未來只是一片黑暗,不如出國旅遊、吃吃美食,上臉書打打卡,享受當下的快樂。

我自己是七年級的前段班,在十年前從大學畢業進入台灣的職場。第一份工作是在四大會計事務所當查帳員,月薪是公訂價32K。很多人都知道,查帳員的工時相當的長,特別是在忙季,加班到凌晨是家常便飯。好在當時還有加班費,所以忙季的時候實領的薪水可能都超過月薪的兩倍。現在回想起那時候的工作,雖然辛苦,但學習到很多,實際的薪資也還算可以;但過了一兩年,事務所為了節省成本,開始削減加班費。雖然我覺得工作內容還是很有挑戰性,但是不相符的報酬讓我開始有種不如歸去的感覺。所以我辭職,決定來荷蘭念書,也留下來工作到現在。

而這幾天的討論,讓我想到小時候看我爸的工作。我爸是學土木建築的,在一間私人的建築師事務所上班,薪水應該不算太高,所以他總是在晚上在家裡畫藍圖賺外快。之後他又開始進修,周末幾乎都得去上課,因此我童年的印象裡,爸爸總是很忙碌,基本上沒有太多時間陪我們。他努力的工作進修,不在乎自己的時間,因為對他來說,自己年輕時候的生活不算寬裕,金錢的『效用』對他來說很重要,也是他認為對家庭最好的付出。

看到這裡,有發現甚麼不同嘛?其實世代的對立,部分建立在於彼此的『效用曲線』不同。台灣老一輩的人由於年輕的時候處在一個整體經濟較差的環境,對於金錢和溫飽的渴望,是我們這些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後所謂的『草莓族』無法想像的。我們在相對富足的環境成長,金錢對我們來說的『效用』是不同於老一輩人的。並不是說這個世代不努力,而是大家覺得除了工作和金錢外,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我們更好『效用』:看看現在假日有多少年輕的父母帶著自己的孩子到處去玩,陪伴他們享受天倫之樂;而和我爸同年紀的父母,很多人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卻只是貢獻給工作。

但客觀來說,年輕的世代的確面對著更多的挑戰,像是低薪、高失業率等。但這並不是台灣僅有的現象,而是全球共同的趨勢。我查了一下荷蘭統計局的資料,25-30歲區間的平均所得,在2000年時是總人口平均所得的98%、是55-60歲區間的平均所得的74%。但到了2014年,卻分別下降到84%63%,也就是說年輕人的相對薪水的確降低了不少,更別說總是相對較高的青年失業率了﹝荷蘭青年失業率目前約為總人口平均的兩倍﹞。在全球化跟科技進步的結果下,工作機會不是變少,就是被轉移到成本更低廉的地區:以前可以在銀行當櫃員,越來越多人用網路銀行後,櫃員就慢慢消失了;以前在台灣可以在加工出口區當作業員,現在可能連去大陸都很難找到好的作業員工作。對年輕人來說,雖然聽起來很殘酷,但在我看來,這樣的趨勢和挑戰,只有可能更加嚴峻而已。

一昧的謾罵和對立,我想是沒有幫助的。既然身處在這樣難以改變而富有挑戰的世代和環境中,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努力充實自己、做好準備,保持彈性,用更開闊的心胸面對這樣全球化的世界,而這也是我自己身為年輕一代的態度。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