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生活、舒適圈、在地化
最近很多有關旅行的討論:不論是gap year,還是一對夫妻在歐洲廉價旅行。好多人都說,有機會的話,應該出來走走,看看不同的文化,體驗不同的人生。
前一陣子跟一個大陸來的同事聊天,她來荷蘭十年了,嫁給了同樣來自大陸的男生,有了小孩,買了房子,在這邊成家立業。但她很感慨地說,一年一年的,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離開,社交生活的圈子越來越小,只能focus在家庭。
這其實是個很有趣的話題,當然身為一個expat,與自己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走的近,也是蠻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人生地不熟,互相有個照應也是好的。重點是,一旦你建構起一個在舒適圈裡面的社交生活,要開始擴展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也就是因為這樣 就算你在國外生活,你也並沒有任何在地化的生活圈。
就我的經驗來說,在荷蘭能夠建立比較在地化生活圈的人,一是從MBA或是比較大班級畢業留下來的學生,二是交了國外的男女朋友,融入彼此的生活圈。前者的原因大概就是群體比較大,組成也比較多元,而學生生活也算是最容易建立社交圈的時候。一旦你開始工作,荷蘭人大多把公私領域分的很清楚,想要跟同事變成好朋友其實不見得那麼簡單(所以你常常看到都是expats的同事混在一起)。因為我不是MBA畢業,同學很少而且大部分也都回國了,之前的生活圈說實話也不是太在地化。不過這兩年因為女友的關係,認識了更多真正在地的人,也有了更多有趣的交流,其實是蠻好的。
當然,生活圈的在地化與否與人自身個性也有很大關係:有的人喜歡社交,有的人寧可宅在家裡。這沒有什麼好與壞,單純的是個人選擇。只是當你認為 當你生活在國外,瞭解這邊的文化的時候。或許應該想想,你是不是還帶著”舒適圈”這付眼鏡看世界。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