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惡高房價?
這兩天台灣忽然對「墾丁」展開瘋狂的討論,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墾丁大街的遊客量遽減,造成攤商跟旅館民宿業者叫苦連天。消費者則反擊說墾丁消費過高、CP值太低,去墾丁還不如出國(例如沖繩)玩。
我一向不太喜歡只把CP值當最高指導原則的消費者,畢竟做生意不是慈善事業,總是需要獲利來營生。所以讓業者有「適當」的利潤,我想是必要的(當然「適當」怎樣定義就很難說了)。
說到這邊,大概有很多人會認為,台灣的業者都很黑心的賺取很高的利潤。我決定又簡略的找了一些資料看看:我拿了各國股票指數上市和消費者直接相關的公司(零售業、百貨公司和旅館等),來比較各國淨利率。可以看到,其實台灣除了在旅館和休閒設施的淨利率較高之外,其他零售相關行業的利潤並沒有比其他國家高。(所以旅館真的賺太多?XD)
那既然看起來台灣商家並沒有想像的賺的太黑心,為什麼消費者還是覺得消費太貴呢?我們都知道做生意最簡單的算式:營收-成本=獲利。如果消費者都覺得商品定價太貴,但是商家獲利卻沒有想像的高,那必然是成本也很高的關係。而上述相關產業的成本,不外乎是原物料、員工、租金:原物料的話,我想以現在貨物流通的情況,各市場的差異應該不會非常大;勞動成本的話,以台灣大家都在喊22K的情況,應該也是不會比國外高。這樣就只剩下最大的一個問題:那租金呢?
所以我用了一樣的方法,來計算租金費用佔營收的比例。可以看到,台灣幾乎所有的產業,租金費用佔營收的比例都遠高於其他國家(尤其看看那精美的百貨公司跟休閒設施)。這樣看起來,偏高的租金成本可能是讓業者不得不提高售價以保持適當獲利的原因?而租金的高低,想必也是房地產投資者為了其投資報酬率考量而決定的:房地產投資成本越高,為了維持合理的報酬率,租金也就會跟著水漲船高了。
近年來的確看到不少報導指出,沈重的租金成本使得許多店家叫苦連天。在消費者總是抱怨商家無法面對他們對「CP值」的期待時,某些程度上來說,和許多普羅大眾一同身為「萬惡高房價」的受害者的商家,或許也是無可奈何的。
P.S. 因為這次的資料比較不齊全,樣本比較小,的確是有相當可能會有偏差的情況,但我想還是多少有值得參考,且更進一步討論的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