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ESG?還真沒有想像中簡單
今天看到台灣媒體有這一則新聞報導:「雪碧不再綠!58年經典瓶身換新裝」。剛好我上個禮拜去巴黎參加一個有關消費品的Conference,跟不少食品、飲料和各式消費品的公司開會(其中也包含可口可樂)。在Conference中,「減少塑膠」成為了投資者相當關注的話題;各大公司也都很認真的提出針對塑膠減量的相關政策。
但不少公司指出,目前想要如果想要更廣泛使用回收PET塑膠瓶,最大的挑戰,在於沒有足夠的PET塑膠瓶被回收,使得回收PET的供給量不足。這主要是因為各國的回收系統良莠不齊,使每個國家的回收率差異很大(像德國超過90%,美國則只有約30%)。這樣的情況,除了依賴各國政府改善回收系統,更需要身為消費者的我們盡更多力量。
但是真的就是回收PET塑膠瓶這麼簡單嗎?如果要回收再製PET塑膠瓶,必須要將回收的塑膠瓶清理過,再將其融化取出可以回收重新使用的PET,那這樣從環境整體來看,不也得使用更多的水還有能源?
雖然塑膠的確是該減量,但是有什麼真的完美的替代方案嗎?改用回收玻璃瓶?也是要花很多水資源清理。也有很多人搞不懂為什麼超市的生鮮要用這麼多塑膠袋,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如果在運送途中有腐壞的情況,沒有塑膠袋的隔離,是不是會造成更多的食物浪費呢?
同時身為一個「ESG*投資人」和消費者,一但了解的越多,就更知道這些議題,絕對不只有黑白兩個光譜,而是有許多「灰色」的面向。很多看起來非常「ESG」的東西或產品,可能沒有想像的好:像是電動車,除了要考慮電力來源之外,還得考慮電池製造和開採相關原料所產生的污染和社會問題;而很多我們沒想過跟「ESG」扯上邊的事情,其實反而息息相關:例如網路購物,除了那些「精美」的包裝產生的垃圾、送貨車所產生的碳足跡,甚至物流中心的勞工權益問題,都可能會對社會還有環境產生負面影響。而這些東西,在我們一般的消費行為中,好像不是有太多人在意。
當然這樣的說法,絕對不是要讓我們在朝向更ESG的道路上裹足不前,只不過在這樣的一條路上,有時候還是得好好思考一下,怎樣更「務實」的達成我們想要的目標,而不是單純的「為ESG而ESG」而已。
*ESG是Environment、Social和Governance,代表對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重視,是目前投資產業相當熱門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