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hotoMIX-Company
台客觀點

金融業的獨立性陷阱

上個禮拜在資本市場最大的新聞,除了股神巴菲特一年一度的股東會外,大概就是人稱「鋼鐵人」的特斯拉(Tesla)CEO Elon Musk,在和華爾街分析師討論特斯拉第一季的營運表現時,直接跳過了兩位分析師的問題,並且說這些問題非常「無聊、愚笨而且一點都不酷」,甚至還直接把發問的機會讓給了在youtube上的直播主。

這樣的行為讓許多投資者相當驚訝,可以看得出來他們一點都不買Elon Musk的帳:特斯拉的股價在事件發生後直接跳水(如下圖),而根據Bloomberg的報導,Elon Musk打斷這兩個問題的代價,大概讓他個人的資產縮水了約三億美金。

來源:Bloomberg

有關這件事情的評論,各大媒體已經寫了很多,實在是不需要我多著墨什麼。只不過自己也在金融市場打滾了有一陣子,對於投資分析師還有其他重要的角色和公司,在資本市場食物鏈的關係,實在是覺得蠻有趣。特別是「獨立性」的問題,更讓人摸不著頭緒。

首先得說的,是我的老本行:會計師事務所。有的人應該知道我大學時候唸的是會計,也曾經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過一陣子。聽到會計師,很多人只要聽到會計師,大概就會說:就是簽報告的啦!實際上也是沒錯,會計師的工作,是針對公司的財務報表,在進行檢查(專業叫做審計)後提出意見。這樣的意見,不但對於金融主管機關很重要外,審計後的財務報表,更是投資人檢視公司是否為好的投資標的的重要依據之一。然而有趣的是,在大家都預期會計師應該「超然獨立」的對財務報表提出意見的時候,他卻是由「公司」雇用的:也就是說,會計師的公費收入,取決於和公司協商的結果。這樣看起來,假使有會計師為了五斗米折腰,喪失了其超然獨立的立場,願意幫公司可能有問題的財務報表背書,看起來也就不算太奇怪了。當然以專業道德上來說,我相信絕大部分的會計師都會堅守其超然獨立的立場,特別是在『安隆案』產生後,各國的會計師社團都提高了規費,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會計師因為堅持而解除委任。但這樣「微妙」的主從關係,始終使得會計師的獨立性有種先天不良的感覺。

第二個我想說的,是信用評等機構(如穆迪、標準普爾等)。信用評等機構,是藉由評估公司或是各式債券違約或破產的機率,給予信用評等。那麼是誰在使用信用評等呢?通常是銀行、債權人、債券投資者,因為要給予公司融資或購買其債券,必須要考慮其違約甚至破產的風險:信用評等越高的公司,風險通常就越小。不過跟會計師一樣,這些機構也是由「公司」雇用,來給予信用評等的。公司需要信用評等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在有機構信用評等的情況下,公司的融資成本會降低一些。融資的額度跟成本,也會隨著信用評等的提升,而更加優惠。不過這樣一來,信用評等公司也陷入了跟會計師一樣的「獨立性」問號裡:自己的部分營收(另一部分是評等報告的使用者付費)是由被評等的公司提供,但最後的結果卻是被銀行和債權人使用。而且在實務上,也常常看到公司放棄原本的評等機構,而轉向其他機構,以取得更好的信用評等。也因為如此,實在是很難相信評等機構跟公司中間沒有一些檯面下的東西,其獨立性也更讓人懷疑。

最後我們來談談上述新聞的主角,華爾街的投資分析師吧!我們在坊間新聞聽到的「分析師」,在業界裡通常叫做「sell-side」,他們依附在券商之下,提供機構投資人買進和賣出等各項投建議,這也就是說,「分析師」們,通常不是有權決定最後投資的人。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有些大牌分析師,依舊「喊水會結凍」呢?主要是因為不少的機構投資人客戶,還是非常依賴這些分析師的投資建議。不過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些投資分析師,跟他們負責cover的公司,還真是充滿愛恨情愁:一方面公司其實可以不太甩他們,畢竟他們也不是股東;但另一方面來說,由於這群人對於股價還是有其影響力,公司某些程度上來說還是得討好他們一下。至於對分析師來說,假使你真的覺得這個公司前景不佳,想要給予賣出的投資建議,這樣很有可能會得罪這家公司(畢竟沒有一家公司會希望自己的股價下跌),以後可能很難得從公司得到更多相關產業的訊息。所以有人常常會笑說,好多投資分析師的投資建議都是「Hold」(持有),畢竟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但又不好違背自己的良心,只好打個安全牌了XD

當然上述說的都只是簡單的討論,實務上來說一切絕對比想像的複雜很多。只能說人在江湖,有時候身不由己,但如果要明哲保身的話,有時候還是得要有點道德勇氣的……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