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觀點
-
金融業的獨立性陷阱
上個禮拜在資本市場最大的新聞,除了股神巴菲特一年一度的股東會外,大概就是人稱「鋼鐵人」的特斯拉(Tesla)CEO Elon Musk,在和華爾街分析師討論特斯拉第一季的營運表現時,直接跳過了兩位分析師的問題,並且說這些問題非常「無聊、愚笨而且一點都不酷」,甚至還直接把發問的機會讓給了在youtube上的直播主。
-
勞動節小故事 – 繁榮下的現代奴隸
前兩天是五一勞動節,除了得向廣大的勞動朋友致敬之外,我想分享一下前陣子我看到有關勞動問題的一個專題報導。 在時代的演化下,我們享受著全球化的成果:商品可以在勞動力便宜的地區生產,再藉由各式的運輸工具分配到全世界。然而,在這樣看似便利的系統下,許多的勞工在惡劣的勞動環境下遭到剝削,成為繁榮下的現代奴隸:不論是蘋果、Nike等高價產品,或是快時尚的H&M、Primark等廉價品牌,這樣的情況都曾經(或是依舊)發生,也讓許多勞動團體或人權組織關注並大聲疾呼要求改善。然而,我想分享的故事,並不是在什麼遙遠的第三世界國家,而是自由、繁榮國家的領頭羊:美國。
-
到底該多努力去networking?
一直以來,秉持著回饋社會的概念,我一直有在荷蘭母校的校友平台上提供免費的職涯諮詢服務。以往這樣的服務請求並不會太頻繁,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最近這幾週,忽然連續有好幾個人聯絡我要求諮詢,或許是因為大家開始要找工作或者是實習的關係吧? 當然這樣主動積極的聯絡校友networking,對開始要找工作的學生來說,是有益無害的必經過程;而許多人認為,即便是已經在職場上打滾的人,networking也是相當重要的。在我個人認為,networking的確有其重要性,但我最近在思考的是:「到底該多努力去networking?」
-
CEO該領多少錢?
ING verhoogt salaris topman Hamers met 50 procent 雖然台灣好像沒有太多人關注,不過這則新聞大概是荷蘭這一兩個禮拜最熱門的話題:ING決定替其CEO Ralph Hamers加薪50%,使得他的年薪到達約三百萬歐元。調薪的主因是ING認為,和其他相同規模的歐洲企業來說,ING的CEO薪水相較來說低得多。ING的Chairman甚至說:我覺得Ralph Hamers在荷甲踢球,但是只拿比利時足球聯賽的薪水(暗喻其低薪的情形)。
-
各國薪資高低背後的原因?
前陣子在批踢踢的海外工作版看到有人討論德國的薪水,雖然對於德國完全沒有概念,不過大略看起來,在荷蘭的薪水普遍來說還是比德國高一點;也有聽過朋友說過在法國的薪水,跟荷蘭相比其實偏低。在我看來這樣的現象其實很有趣:當然歐洲各國的經濟情況、產業結構都不相同,但同為已開發國家,為什麼在薪資上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
荷蘭的自行車文化,適合台北嗎?
前兩天台北市長柯文哲旋風訪問荷蘭,再次引起不少台灣媒體的關注。柯P說荷蘭跟台灣最為相似,是最適合模仿的對象。說實話自己在荷蘭住了這麼多年,真的覺得荷蘭跟台灣沒有那麼像!(請參考本人換日線登場文:『台灣瘋荷蘭?該學的不是硬體,而是務實與包容的態度』) 此外,在柯P的荷蘭參訪筆記中(柯P臉書),也談到荷蘭的腳踏車文化: 「這一次也實際看到荷蘭人的自行車文化,他們從小就被要求要學習騎自行車,政府也用了超過四十年的時間建置完整的自行車系統。顯然過去我們希望兩到三年內,讓台北的自行車系統可以達標的戰略是錯誤的,回去應該要好好思考重訂計畫,而不是幻想一步登天。」
-
從長榮海運的例子,看ESG投資的兩難
前一陣子上班時又在Blooemberg看到下面的新聞: Norway’s $1.1 Trillion Wealth Fund Dumps Nuclear Arms Producers 這篇新聞主要是說到挪威的主權基金將某些與核子武器相關及違反人權、危害環境的公司,放進了投資限制名單。為什麼會對這則新聞特別感興趣,是因為台灣的長榮海運也在這份限制名單上。而今周刊有以下的報導: 違反道德準則 長榮海運遭挪威主權基金摒除投資
-
文化差異對新聞的影響
前幾天上班的時候,看到了Bloomberg有下面的新聞: Apple Supplier Workers Describe Noxious Hazards at China Factory 內文講的是在蘋果Iphone的下游供應廠商工作的勞工,其勞工安全和勞動環境的問題。這篇文章的主角,正是台灣的科技大廠 — 可成科技。 這樣的議題並不是新鮮事,從幾年前的富士康跳樓事件開始,蘋果供應商員工的勞動情況,一直都是許多人討論和關注的焦點。我自己對這個議題沒有太多研究,所以就不便多談。不過這則新聞,卻讓我看到個有趣的點。
-
殞落的以色列國民股票 – TEVA
這是一篇我最近工作上有相關的文章,有點商業科普味但是頗長,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
-
CFA是什麼?可以吃嗎?
拜臉書大神的提醒,四年前的現在,我拿到了人生第一張證照:CFA(我覺得應該也不會有第二張了…囧)。有鑒於這張神祕的證照在台灣好像不是太多人了解,我覺得可以向對金融業有興趣的朋友介紹一下,如果對金融界沒興趣的人,就當作科普文看看笑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