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觀點
-
福爾摩沙三族記讀後感
最近看完這本改編史實的小說 故事主軸是荷蘭佔領台灣的時代,由漢人、平埔族、荷蘭人的愛恨情仇交織而成。我自己是覺得蠻好看的,值得一讀。
-
一例一休照妖鏡
最近回來台灣準備今年婚禮的事情,當然也找了機會跟一些朋友見面聊聊天。不管是當老闆的或是做員工的,一例一休似乎都是個不可避免的話題,新聞也不斷的播放政策對物價與生活的影響。
-
川普當選了,你驚訝嗎?
記得上禮拜還在跟女朋友說,我覺得川普不會當選。但是如果好死不死他當選了,我其實也不會太驚訝。今天因為早上要很早到Schiphol開會,所以不到六點就起來了,結果就即時見證了歷史的一刻了!然後馬上又看到網路上一堆崩潰……
-
台灣瘋荷蘭
最近荷蘭好像忽然在台灣變得很夯 (連結為遠見雜誌的文章),一大堆的文章都在討論同屬於資源匱乏的小國,許多荷蘭的成就,為什麼台灣不行?有什麼值得台灣借鏡?
-
旅行的意義
結束了一個禮拜在Cyprus短暫的late summer holiday,返回荷蘭工作的今天 身體有種重新充完電的感覺。自從年初跟女友還有她爸媽一起回台灣之後就沒有放過長假,為了好好的休息,去Cyprus也選了跟去年去土耳其一樣的概念:All inclusive 的度假村模式 XD
-
理性、包容、理解、溝通
最近世界各地都有許多事件,英國脫歐、土耳其政變、各地的恐怖攻擊,荷蘭的土耳其社區也因為支持總統與否,分成兩派。進而互相攻擊彼此的商店、群眾,甚至連學校都成為是非之地。由於目前是summer holiday 荷蘭政府並沒有正式動作。但許多政治人物試著讓兩派人馬和平地坐下來談,希望能夠達到共識 降低這樣的衝突情況。
-
Brexit,Referendum 什麼是民主?
昨天一大早起床就看到歷史頭條,英國公投決定離開歐盟。雖然差距非常地小(52比48) 總之就是通過了!這樣舉世譁然的結果,讓金融市場大亂(我好死不死的昨天請假 星期一去上班不知道會怎樣XD),更產生許多討論,包括年齡層以及地區投票結果的差異(年輕人與部分地區支持留歐的比例其實是很高的),這不禁讓我開始思考,這樣的制度是對的嗎?
-
從解放日看台灣
今天是荷蘭的解放日,是紀念二次大戰結束的日子,詳細的介紹在這篇文章裡都寫得很詳盡(只有一點要注意,解放日並不是國定假日,五年才放假一次。而在去年放過了,今年會放假是剛好耶穌升天日也落在5/5)。 5/4號的晚上八點,荷蘭全國會默哀兩分鐘,電視會停播,火車會停開(你沒看錯XD),是一個非常正式,而且慎重的儀式。去年5/4我剛好跟朋友去餐廳吃飯,一進餐廳 waiter就跟我們解釋 ,等等八點的時候會默哀兩分鐘,希望我們能夠理解跟配合。八點一到,餐廳的音樂停了,waiter也暫停上菜,整個餐廳瞬間陷入了一種莊嚴的氛圍。對我來說,那是一種重視、在乎,以及尊重。
-
台北這座城市,變與不變
很快的假期也準備結束了,馬上就要回去荷蘭面對現實 囧。這麼多年來來往往兩地,朋友常常跟我說: “我覺得台北都沒甚麼變化或進步” 這句話對我來說,感覺其實是深刻的。對他們來說,因為每天生活在這一個城市,那些天天細微的變化的累積,是不會進入眼底的。
-
Capacity 跟 Utilization rate
很多人都覺得歐洲人很好命,可以放很長的假期。然而,這除了文化上的不同外,我覺得企業經營的差異也相當重要。之前討論過其實這邊也是責任制,只不過跟台灣的無限責任制不一樣xd。 公司大部分會讓每個人的loading在合理範圍內,這其實就是capacity跟utilization rate的概念。我們都知道 在工業生產方面,最適當的utilization rate大概在80%左右,太高的話容易出錯, 太低的話就無效率,但我們卻很少用這樣的觀點去管理人力。至少在我有限的台灣工作經驗裡,大部份的老闆都會要求100%的產出,而忽略了其實人跟機器沒啥兩樣,也需要歲修、也可能故障,太高的utilization rate也可能使產能不足,喪失更進一步成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