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觀點

Our Youth in Taiwan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 觀後感

週末跑去Utrecht看了這部因為得了金馬獎加上導演發表「敏感」的感言,所以聲名大噪,有關太陽花運動的紀錄片。會想要去看這部片,主要是因為雖然是個身為在荷蘭打工的台勞,但剛好太陽花運動的時候我人在台灣,所以我是全程看到台灣的電視報導,也成為了凱道上50萬人的其中之一。所以當然會好奇,這樣一部得獎的紀錄片,到底會是怎樣的樣貌?

當然,紀錄片裡面的兩個主角,陳為廷和蔡博藝,都是在社會上同時具有知名度和爭議性的人物。藉由他們的能量,導演傅瑜觀察著社會運動的演進和功能,也看著所謂民主的進程。但說實話,這些都不是這部片對我來說最深刻的地方。

片中有一段是當初佔領立法院後,院內「決策小組」的影像紀錄:陳為廷說出了控場的困難、也認知到核心團隊可能有「黑箱」之嫌的作為。這樣看起來,當初充滿理想的學生們,當得到「權力」後,某些程度上變得跟他們反對的「政府」沒有兩樣。對我來說,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批評責難別人總是容易的,但如果真正的把自己放到對方的角色裡,是不是也會有讓「自己」厭惡的行為呢?就像當員工的我們都會覺得慣老闆討厭,但是如果自己當了老闆,成為慣老闆的機會,是不是也不少呢?大部份的我們都是平凡人,都只會有平凡的思考和行動,如果要做出任何「高尚」的行為,那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但是我想好像大部分的人,都忘記了這一點。

還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是蔡博藝參選淡大學生會長的時候說:民主投票這件事對我來說很重要,但對對方來說,好像只是他們操弄權力的工具。的確,有些人好像覺得「民主」和「自由」沒什麼了不起。因為對這些人來說,這兩件事的存在的太理所當然,就好像空氣和水一樣,這樣何必得珍惜呢?反正空氣和水,不管我做了什麼,也都不會消失。但真的是這樣嗎?我想這是個嚴肅的問題。

最後,我其實有一個自己覺得蠻有趣的問題:導演說他不敢問蔡博藝(陸生)是不是來統戰台灣的。那如果蔡博藝的國家民族認同,和她所處的社運圈(大多數主張台灣獨立),真的是有所衝突的。這樣她為台灣社會運動所做的努力,是否還會被其他的社會運動者認同呢?在回家路上跟老婆討論這件事的時候,老婆問我說:那對你來說,如果她真的有跟你不同的國家民族認同,你會用不同的濾鏡看她嗎?

即便像導演希望的,即便是敵對的兩方,也能有藉由溝通來理解對方。但說實話,現在的我,還真沒有答案。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