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該是黑還白?
荷蘭小孩一年一度的大事Sinterklaas又即將來到。這是荷蘭版的聖誕節(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nterklaas),所以小朋友都很開心可以拿到禮物,學校也會有慶祝活動,甚至電視台都會直播Sint的遊行,可以說是全國性的盛會。 但近幾年來,這個讓小朋友開心的節日,卻充滿爭議性:主要是因為聖尼古拉斯的幫手黑彼得(https://goo.gl/sD3KMg),被認為是含有種族歧視的意味,以及殖民時代威權的奴役象徵。許多人認為應該改變「黑」彼得這樣的裝扮,並採用更中性的詞彙來稱呼他們;保守派則覺得這是荷蘭的傳統,沒有其他多餘的意思,所以堅持應該維持這樣的裝扮。
-
經驗的重要
沒想到轉眼間,自己在現在這個工作,已經做了五年了。雖然跟很多資深的同事比起來還是個菜逼巴,不過好歹應該可以說自己累積了一些經驗。 還記得當初找工作的時候,憤世嫉俗的覺得,為什麼公司都不給沒有經驗的新鮮人多一點機會。心裡想著說,成為投資分析師該有的知識和技能,自己都具備了,也很有自信的覺得,自己應該馬上可以進入市場競爭。 過了五年再回頭看看,當初實在是有點天真。
-
左右的矛盾
前兩天跟一個做總體資產配置跟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朋友兼同事一起吃了午餐,進而有了下面的討論。 「真搞不懂最近的很多公司獲利率一直屢創新高,明明總體經濟成長的情況也只是還好而以。」他說。 「很簡單啊,公司只要一直消減成本就好了,成本下降,獲利率自然就上來了。」我回應。 「這應該不是常態吧?感覺有點危險,這樣會不會很容易投資太少,對公司未來的發展不好啊?」
-
我有國際觀嗎?
這陣子換日線在做有關「國際觀」的徵文,想了一下,自己實在是擠不出什麼東西好貢獻的,所以很快的就直接作罷。 說實在我一直是個很本土的小孩:小時候聽台語老歌長大,喜歡看布袋戲;大學時候才第一次出國(還是去超近的沖繩),在26歲來荷蘭前也從來沒有踏出亞洲;更沒有認識任何的外國朋友(唯一認識的外國人大概就是上兒童美語的美國老師)。對於我生長環境外的世界,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所知,說實話也不是太在意。
-
TYPIN講座 – 就業與創業之摘要
有追蹤小弟動態的朋友,大概會知道我前一陣子在荷蘭參與了一個講座,講座的主題是職涯就業和創業的選擇。我是就業代表,分享了自己一些這幾年來的經驗心得。自己想想或許有些沒有參與的朋友會有點興趣,就決定把當天的分享重點紀錄一下。因為講了大概45分鐘,所以文長請自行斟酌服用。
-
換日線 — 當「懶人包」主宰網路世界,荷蘭人用創意推廣80多年的「全國讀書周」傳統,找回慢閱讀的美好
換日線文章連結 這篇其實是好幾個月前寫的,有幸被編輯從稿海裡面撈出來發表。想想當我們都抱怨很多夕陽產業很難經營時,政府、民間和企業的合作,其實多多少少也是能夠改變一些事情的。 題外話是我真的搞不懂,為什麼荷蘭暢銷書榜上書的性質真的跟台灣差這麼多。老婆自己覺得可能是荷蘭人比較有自己的主見,所以對所謂的實用教學書沒太大興趣⋯⋯ 有沒有人有想法或答案能幫我解惑的啊?
-
一人成虎的世界
大概是真的已經成為中年男子的原因,最近感覺生活中越來越多朋友開始有小孩了:雖然說蠻多自己台灣的朋友已經有小朋友了,但對長期在荷蘭生活的我來說,似乎還是蠻遙遠的。但現在生活在荷蘭的朋友一個個開始迎接新生命,我自己感覺還是蠻奇妙的。 我的重點其實不是要講這個感觸。
-
換日線 — 【世代衝突】價值、環境都不同,謾罵也無法解決問題──發揮獨特優勢,讓「長輩們」無法再看輕你
換日線文章連結 這篇文章本來是在全聯徐重仁事件時寫的,承蒙換日線編輯垂青,覺得這個觀點很適合週末的座談主題,所以能在平台上發表,也感謝編輯的潤稿,讓小弟自歎不如。 其實不只是世代,社會有太多價值觀的差異和衝突,如果我們都能夠抱持開放的心胸來了解並尊重彼此,盡可能理性地互相對話,相信我們的世界會是更美好的……
-
換日線 — 夾縫中的「35 世代」,我(們)的美麗與哀愁
換日線文章連結 很認真的看完這期天下雜誌的專題,感觸真的比我要預期的多。或許是因為同一時代的關係,那些故事真的是很真實的反應自己看到的人生。 雖然我自己不是很偏愛在所謂的「公眾平台」寫這種文青式感想文,但這次我決定要放縱自己一下⋯⋯
-
如廁經濟學
最近下面這則荷蘭新聞蠻有趣的:有個荷蘭女士因為找不到公廁,所以在小巷裡方便,但很不幸的被警察抓了。最後法官以“女生也可以用小便斗”的理由,以“隨地便溺”的罪名加以罰款(所以恐龍法官到處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