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延伸閱讀

星巴克跟麥當勞像嗎? Let’s talk about premium

這陣子台灣的資本市場一個大新聞,就是統一集團和星巴克就中國跟台灣的門市做的交易。換日線上有篇文章(星巴克的「中國奇蹟」還在繼續,但它已經越來越像麥當勞了 –
https://goo.gl/1udqvP)拿麥當勞來跟星巴克做比較,雖然我沒有cover星巴克,但卻有cover麥當勞,因此我稍微做了點功課來看看星巴克到底跟麥當勞有沒有像。我自己覺得,其實他們真的不太像,下面是我的觀點:

  • 經營方式的不同

星巴克幾乎所有的店都是直營,而麥當勞則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委外(最近台灣的麥當勞經營權剛剛賣給國賓飯店集團)。星巴克2016年營收只有10%為經銷收入,而麥當勞則高達38%。

  • 成長情況不同

星巴克的相同店成長率(same store sales growth)自2011年來一直穩定的維持在5%以上,而麥當勞則是從2011年的5.6%一路下滑(最低的2014年為-1.0%),直到2016年才靠著All Day Breakfat的策略回升到3.8%。

  •  品牌定位不同

上面那篇文章裡面討論到,曾經麥當勞也是中產階級很『潮』的象徵,現在已經沒落了。而星巴克,很有可能會落入一樣的發展模式。這點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你仔細去看麥當勞的定價模式和企業文化:麥當勞的價格從來不是速食業或所謂平價餐廳(affordable restaurant)領導者,甚至企業一開始就標榜『value proposition』,要提供消費者最好『價值』的漢堡;而星巴克則一直是連鎖咖啡店中,咖啡單價較高的。不論其展店的情況或者是市佔率如何,星巴克一直保持在咖啡產業中『premium player』的角色,而消費者卻也不知道如何一直買帳。

至於有關文章中討論品牌形象的感知問題,我倒不覺得是企業的關係,而比較偏向『產品』的關係:可以吃漢堡在20年的亞洲可能是一個中產階級的象徵,而麥當勞僅是這個『漢堡』概念的一角;咖啡也是一樣,在目前消費者對咖啡跟其他飲料相比,可能還是存在某些『優越』的情緒,但在咖啡慢慢變成生活的一部份的時候,那種『優越』感,自然也就不見了。

 

說完我為什麼覺得兩家公司不太一樣後,我想討論一下premium這件事。在消費品市場,近年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premium了:消費者所得成長後願意花錢買更好的產品。加上千禧世代(Mellenium)的消費行為的改變:品牌忠誠度減低、喜愛獨特性和願意嘗新。最近在全球都蔚為風行的精釀啤酒,就可以說是這樣的產物:精釀啤酒的獨特性和品質,讓消費者願意付超出主流產品價格許多的錢,來享受這樣的產品。

這樣的概念,聽起來跟文中所說的Seesaw精品咖啡,或是最近在美國火紅的Blue Bottle手沖咖啡,似乎不謀而合。有趣的是,我試著比較一下這兩個所謂『Premium』咖啡和星巴克的價格:上海的Seesaw咖啡平均價格大概落在30-40人民幣左右,跟上海的星巴克價錢其實沒啥差異;Blue Bottle的咖啡平均價格大概在4美元左右,而星巴克的咖啡也大概落在這個價格區間。這樣看起來,是該說這些所謂的『精品』咖啡,並沒有想像中的premium,還是該說即便有了這麼多店,看起來已經要從『精品』神壇墜下的星巴克,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都還要premium呢?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