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式生活

世界『大學』運動會

台北世大運現在正火熱的進行,本來關注度應該不高的荷蘭隊,因為一張水球『小鮮肉』照,反而變成了台灣觀眾的新寵。之前棒球經典賽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有關荷蘭全民運動的文章,但藉著世界『大學』運動會的機會,我想講一下有關體育選手的教育。

如果有長期關注體育競賽的人大概都知道,不論是什麼運動項目,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總是跟『學校』掛在一起的:從小開始在體育班訓練,然後一路一直唸到體育大學(或普通大學的相關體育系所)。假使有人因為體育保送到一般的大學,很多時候也會因為學業跟不上而放棄。很多時候這並不是因為那些選手的天資不好,沒有辦法跟上正規大學的專業訓練,而是因為從小花太多時間在訓練上,而荒廢了很多用來奠定未來學習需要的基礎知識。

因為是世界『大學』運動會,所以理論上選手應該都是有大學生身份的。我因為好奇,所以查了一下荷蘭代表隊隊員的學校:根據世大運官方網站,荷蘭代表隊有64名成員,其中48位有學校的資料,23位選手就讀於荷蘭本土的大學( Universiteit,其中包括UvA、Tilburg、Erasmus、TU Delft、TU Eindhoven等在台灣相對知名的學校),23位選手就讀於荷蘭本土技術學院(Hogeschool),有2位選手則在國外大學就讀。

因為荷蘭大學的數量不多(不到20所),能進大學就讀的學生其實有限。但是在世大運的選手名單中,將近40%的人是在普通大學就讀的;想想看假設台灣的世大運選手中,有40%的人是來自於台清交成以及中字輩等大學的學生,這樣的結果,難道不應該讓人感到驚訝嗎?

以一個長期關心體育活動的運動迷而言,我當然知道要成就一個頂級運動員,背後需要付出多少金錢、汗水和淚水。但我們也應該知道,要成為一個頂尖職業運動員,那是一件多麼不簡單的事情(看看全台灣也有也只出過一個王建民);更何況許多冷門項目的頂尖選手,其實還是很難靠著自己的運動專業謀求生計的。加上運動員的職業生命有限,傷病的風險又大,如何在結束職業生涯後(很可能只有三十多歲),繼續開創自己的人生道路(許多人只能搶教練職或是去學校當體育老師)?

這樣看來,台灣體育界從小就專注於運動訓練,而忽略了身為學生獲取基本知識教育的重要性,不曉得扼殺了多少有潛力成為『文武雙全』的優秀人才。這樣的系統,也讓選手們太早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他們可能是頂尖的選手,但褪下運動衣後,他們還能做什麼呢?

當然我不是個教育專家,也不算是體育界人士(充其量只是鍵盤球迷),所以也不能說自己真的了解多少體制內的問題。但在大家都引頸期盼台灣能夠成為體育強國,產出世界知名的運動明星的時候,有多少人替那些活在『台灣之光』陰影下的運動選手想過,他們的未來在哪裡呢?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