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廁經濟學
最近下面這則荷蘭新聞蠻有趣的:有個荷蘭女士因為找不到公廁,所以在小巷裡方便,但很不幸的被警察抓了。最後法官以“女生也可以用小便斗”的理由,以“隨地便溺”的罪名加以罰款(所以恐龍法官到處都有???)。
這個案例讓荷蘭的女性們集體為其“如廁”權在網路上發聲。的確,走在荷蘭街頭,路旁是蠻常可以看到簡易的小便斗的(謎之聲:我自己只有在去看足球完,因為不想排隊而用過幾次),但卻幾乎看不到所謂的“公共廁所”。因此,對於女性朋友來說,想要公共場所找到可以“免費”如廁的地方,的確好比是天方夜譚。
相信很多來過歐洲的台灣人,或是去過台灣的外國朋友,大概都有這樣一個深刻的體會:台灣的公共廁所實在是太好了,不但數量多而密集,大多數也算整齊乾淨;相比起來在荷蘭,就算願意付錢(大多數費用大概是0.5歐元),想要找個公共廁所,還真是個不簡單的任務(最容易找到的大概是荷蘭國鐵各大火車站,捷運站幾乎都是沒公廁的)。
我自己覺得這樣的情況還有一部分文化的因素在,不論是逛街或是旅行,許多荷蘭人都很習慣在走了一段時間後,找個酒吧或是咖啡廳,坐下來喝杯飲料休息一下。也因為這些地方都有廁所,所以這樣的行爲好像也變成自然而然的pee stop(這是我自己取的XD)。而政府可能也因為這樣的情況,覺得沒有必要建置太多公共廁所,以免造成資源閒置的浪費。當然荷蘭這樣的情況,對家中有幼兒或是老人的家庭來說,其不方便是可以想像的。
那台灣呢?我想應該大多數人都覺得“免費”的公共廁所,真的是政府對人民的一大德政。但是這樣的服務,真的是“免費”的嘛?根據資料,在2009年,台北市捷運花在捷運淡水線的清潔費用,就超過新台幣五千萬(當然捷運公廁只佔了其中的一部分)。這樣看起來,政府部門每年用以確保人民“如廁”便利性的開銷,應該是相當可觀的。而在這樣一個項目,投注上大把的稅收,是否是符合社會大眾最有效率的開支方法呢?雖然我並沒有答案,但卻也覺得這樣的議題,是值得討論的。
更何況如果減少公共廁所的數量,大家勢必也得去咖啡廳、速食店等地方解決如廁問題,搞不好也能帶動一些消費者在這些店家的消費,形成一種“如廁經濟學”呢?
最後提供大家一個男性在荷蘭的如廁小知識:請不要在運河邊小便,因為你很容易會落水,甚至導致溺斃。主要是因為通常會在運河邊小便的男性,都是從酒吧出來而已有醉意的人。而小便時會讓血壓降低,可能導致暈眩。如果不幸落水的話,血管因體酒精擴張,導致人會感覺特別的冷。加上運河可不像游泳池一樣,到處有階梯讓人爬上來,落水者勢必要游好一段距離才有機會上岸。這對已有點醉意的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請看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