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換日線文 — 貸款出國留學,值得嗎?
換日線文章連結 其實值不值得真的很難講,不過如果把它想成投資案,會不會可以理性一點判斷? 但投資有賺有賠,請詳閱公開說明書,該做的due diligence要做好。 不過話說回來,我當初的due diligence也沒做多好,現在的結果大概也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
Code Red 紅色警報
雖然我自己覺得不需要在這邊記生活流水帳,但今天的經驗是我在荷蘭將近九年來最誇張的一次,還是來寫一下。 今天是紅色警報,表示天氣會差到不行!不過在這個充滿怪風的國家生活久了,說實話也見怪不怪。但是今天早上來上班的路上,有了神奇的體驗⋯⋯
-
無酒精啤酒給誰喝?
相信有在荷蘭走跳過的人都知道,啤酒在荷蘭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可以看看我之前寫的小文章:https://goo.gl/5ffvgc) 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期各大啤酒品牌(像是Heineken、Amstel、Grolsch等等)開始推銷「無酒精」啤酒:除了在超市的folder之外,電視的廣告也常常看到所謂0.0%啤酒的廣告。我跟幾家啤酒公司開會打屁閒聊的時候,他們也都很肯定地說,無酒精啤酒會是未來重要的產品,並且相當看好期成長的淺力。
-
從就業市場看荷蘭高等教育的差異
每個人出國唸書的動機都不同:有人想要追求更豐富的專業知識、有人想轉換生涯跑道,也有人只是單純想要看看不一樣的世界。不過不管是怎樣的動機,最後可能都得問自己一個問題:到底該不該留下來找工作? 當然像我之前一直說的,找工作真的是一件天時地利人和的事情。不過能夠有好的學位或專業,多少還是可以替自己在找工作這件事上加分的。相信有興趣來荷蘭留學的人都大概知道,荷蘭的高等教育分成WO(wetenschappelijk onderwijs,也就是所謂的研究型大學)跟HBO((hoger beroepsonderwijs,也就是所謂的應用型大學)。WO提供許多不同研究領域的學位(例如:法律、經濟、醫學等);而HBO則是著重實際的職業訓練,主要分成七種類別(經濟、衛生保健、農業、教育、社會工作、藝術和工程)。WO和HBO不論學士或碩士,在荷蘭教育系統(NLQF)上都有同等的地位,只不過在修業時間和學習面向不同而已。
-
換日線 — The World in Your Classroom 三部曲
我在荷蘭海牙,連續四年幫學生們「上課」介紹台灣──不用出國,世界就在你的教室裡(荷蘭篇) 「不用出國,世界就在你的教室裡」怎麼做?──專訪 The World in Your Classroom 執行人 Lucie(專訪篇) 台灣女生自掏腰包,把「TWIYC 國際分享計畫」帶回台灣北部和蘭嶼──不用出國,世界就在你的教室裡(台灣篇) 這個系列的文章應該是我專欄生涯裡面最認真的作品,本來只想介紹一下這個志工計畫,但沒想到因緣際會就寫了好多好多。而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心力來介紹這個經驗,是因為我真心覺得這個計畫很有意義,也很開心有人把這樣的概念帶回台灣! 特別有趣的是在和台灣創辦人約skype訪談的時候,加了臉書好友才發現,原來她在數年前看到我在台灣人臉書社團的分享,已經傳過訊息給我詢問這個志工計畫的細節。只能說人生真是有趣啊! 在這邊也要特別感謝The World in Your Classroom – Taiwan,讓這樣有意義的計畫也能在台灣開展。
-
沒有相關經驗,怎麼轉換跑道到金融業呢?
不少人出國念書,都是想要轉換跑道(像我就是其中之一)。但其實這樣的歷程,並沒有想像的容易,特別是如果你並沒有相關的背景,更是一個艱鉅的挑戰。有不少人私下問我,假使自己完全沒有金融的相關知識和背景,而想轉換到金融產業,到底有沒有可能?應該如何準備?剛好自己身邊有個好朋友,可以說是從門外漢跨入金融業的實際範例,讓我們看看,她是如何翻轉自己的職涯的。
-
殞落的以色列國民股票 – TEVA
這是一篇我最近工作上有相關的文章,有點商業科普味但是頗長,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
-
新鮮人在荷蘭找工作和面試的小眉角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收到了很多學弟妹或是準備找工作的人的諮詢請求。雖然說我自己不管是被面試或是面試人的經驗都不算太多,但是畢竟在荷蘭職場多打滾了幾年,所以還是有點小眉角,可以提供給要在荷蘭找工作的新鮮人參考。
-
CFA是什麼?可以吃嗎?
拜臉書大神的提醒,四年前的現在,我拿到了人生第一張證照:CFA(我覺得應該也不會有第二張了…囧)。有鑒於這張神祕的證照在台灣好像不是太多人了解,我覺得可以向對金融業有興趣的朋友介紹一下,如果對金融界沒興趣的人,就當作科普文看看笑笑就好。
-
換日線 — 全國只有 14 間大學,大專院校總數遠遠低於台灣的荷蘭高教,為何能吸引更多國際人才?
換日線文章連結 其實一開始只是看了IamExpat in the Netherlands的一篇文章,自己覺得蠻有趣的就點進去看完了Nuffic的報告,想想決定還是分享一下。當然我不是教育專家,也對於荷蘭高等教育政策沒有啥研究。只是在台灣都一直怨嘆人才外流的時候,怎麼都不好好思考一下,要怎樣把其他國家的天賦帶進台灣。也不要一直說薪水太低什麼之類的,看看zoekjaar後降低的薪資水準,兩千出頭的月薪在荷蘭其實也挺拮据的;但是會想留下來的,就是有可能會接受這樣的條件,只要有提供機會,人才自己就會用腳投票。 此外想強調一下,我個人並沒有覺得Universiteit跟Hoge School孰優孰劣,而Nuffic在行銷時也是以「University」當作正式名稱。但自己真的覺得兩者還是有其差異,Hoge School對我個人來說,還是跟台灣人認知的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比較像:所以希望每個人在選擇荷蘭留學學校的時候,能夠真正了解自己的選擇,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