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工作

    歐洲工作就是那樣……荷蘭篇

    每次看到談論到台灣工作或是薪資的文章,大多只會看到一堆人寫鬼島、慣老闆、血汗;然後每每有分享海外工作的文章,就只會看到人寫歐洲人都很好,錢多事少過爽爽。 我並不否認歐洲的勞動環境的確比台灣好上不少,但是真的有好到那麼誇張嗎?或許也未必。 自己觀察下列五點大概是最常被討論到的,也就我個人在荷蘭看到的情況,來看看大家想的和事實是否有差距。

  • 海外工作

    荷蘭金融業找工作雜談

    有鑒於年紀越來越大有賣老之嫌,最近蠻常跟一些在學學生或新鮮人聊到找工作這件事情,想說就簡單來記錄一下大概的重點。 先說一下我的背景,台灣四大會計事務所兩年經驗,荷蘭金融相關碩士。畢業後在荷蘭當地基金公司至今共六年,之前做過operation,目前在投資部當分析師約三年多。 荷蘭的金融業其實很發達,有銀行如ING、ABN RABO;有基金壽險公司如Robeco、Aegon、 APG,也有不少的公司的Pension fund像Shell或Unilever。雖然這些都統稱金融業,但其實都很不一樣,更別說每個公司裡面有不同的function:你是要做前台 risk operation,或是accounting,每個職位的要求其實都不太一樣,先多了解每個工作的內容跟技能要求 會是你找工作的第一步。

  • 海外工作

    荷蘭的工時?

    前一陣子看到商周的這篇文章 ,相信在荷蘭工作的朋友多少會有點自己的心得。我自己是感覺在荷蘭工作相對上來說是比較舒適的,但所謂的舒適不等於輕鬆。這邊的工作倫理比較偏向如果你能夠順利完成份內的工作,基本上工時多寡不是太大的問題。而且在荷蘭所謂的責任制,與台灣的“無限”責任制是不太一樣的,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工作的loading是比較適當的,不會像台灣老闆要把你的小宇宙燃燒殆盡的感覺。

  • 台客觀點

    Capacity 跟 Utilization rate

    很多人都覺得歐洲人很好命,可以放很長的假期。然而,這除了文化上的不同外,我覺得企業經營的差異也相當重要。之前討論過其實這邊也是責任制,只不過跟台灣的無限責任制不一樣xd。 公司大部分會讓每個人的loading在合理範圍內,這其實就是capacity跟utilization rate的概念。我們都知道 在工業生產方面,最適當的utilization rate大概在80%左右,太高的話容易出錯, 太低的話就無效率,但我們卻很少用這樣的觀點去管理人力。至少在我有限的台灣工作經驗裡,大部份的老闆都會要求100%的產出,而忽略了其實人跟機器沒啥兩樣,也需要歲修、也可能故障,太高的utilization rate也可能使產能不足,喪失更進一步成長的能力。

  • 海外工作

    工作、生活、文化衝擊

    前一陣子參加了一個校友活動,主要是辦給東亞國際學生的。既然是學生,主要問題當然是就業機會和生活,還有職場上的文化衝擊。說實在的 很多來唸書之後回去台灣工作的人常常說很懷念這裡的生活,但某些層面來說,他們其實沒有在這邊生活過啊⋯⋯

  • 海外工作

    從柯文哲的小秘書來看working hours

    前陣子台灣的新聞大概真的沒甚麼東西可以報,所以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把市政府的小秘書搞到哭哭也上頭條。早上七點半上班,到晚上八九點才下班,對於很習慣朝九晚五,平常人覺得很爽的公務員來說,多少當然會覺得”不是太習慣”。(ps. 有鑒於本魯曾經在公家擔位當過小小替代役,我必須幫廣大公務人員說話,還是有非常的多公僕是很認真工做的!) 我們也都知道台灣人被責任制這種鬼東西弄得歪七扭八的,平常加班也都習以為常,難怪號稱鬼島。每次跟台灣朋友聊天,大家都會覺得在歐洲工作應該是很爽。真的是這樣嗎?或許在表像上是這樣,但或許這是文化或社會本質上有更深層的意義。  

  • 海外工作

    工作四週年

    在LinkedIn上看到,我在現在的公司工作四年了。回顧這四年,雖然不算是斑斑血淚,但也夠峰迴路轉的。 一開始是從另外一家關係企業的intern開始做起,做了三個月,寫完畢業報告, 還算順利的找到在現在公司為期六個月的另一個intern。想當初還很好笑,因為大眾運輸的問題搞到要花60歐搭計程車面試(現在看起來根本是超值得的投資….XD),還有negotiate薪水的時候神奇的要到bonus (誰會給intern bonus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