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自行車文化,適合台北嗎?
前兩天台北市長柯文哲旋風訪問荷蘭,再次引起不少台灣媒體的關注。柯P說荷蘭跟台灣最為相似,是最適合模仿的對象。說實話自己在荷蘭住了這麼多年,真的覺得荷蘭跟台灣沒有那麼像!(請參考本人換日線登場文:『台灣瘋荷蘭?該學的不是硬體,而是務實與包容的態度』)
此外,在柯P的荷蘭參訪筆記中(柯P臉書),也談到荷蘭的腳踏車文化:
「這一次也實際看到荷蘭人的自行車文化,他們從小就被要求要學習騎自行車,政府也用了超過四十年的時間建置完整的自行車系統。顯然過去我們希望兩到三年內,讓台北的自行車系統可以達標的戰略是錯誤的,回去應該要好好思考重訂計畫,而不是幻想一步登天。」
當然,有來過荷蘭的人都可以感受得到,自行車在這個國家的大大小小人們的生活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而所謂的自行車文化,的確是荷蘭全國用了三、四十年的時間慢慢養成的(可以參考荷事生非的這篇文章介紹!),台灣如果想要一蹴可幾,的確是有點癡人說夢。
但姑且不論硬體設備、社會習慣等等需要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的問題。在荷蘭騎著自行車生活的這幾年,自己多少也體悟到,為什麼在台灣,大家會偏好騎機車或開車,而不是跟荷蘭人一樣騎著自行車。
第一個因素,是天氣。
如果有在荷蘭騎自行車上下班一段距離的人(我自己上班要騎4公里,大概15分鐘),應該都可以發現:如果你不是騎非常慢的話,不論是夏天或是冬天(夏天可能是熱,冬天因為穿很多所以身體的熱氣會悶住),說實話是蠻容易流點汗的。試想在平均溫度只有十多度的荷蘭,都是這樣的情形;那在動輒二、三十度的台灣(更不要說那可怕的濕度),騎上十幾二十分鐘的自行車去上班,到達辦公室會有多狼狽了。
除了氣溫,雨量也是重要的因素。雖然荷蘭感覺上也算是多雨的國家,不過看了下面兩個表,比較之下台北雨量還是樂勝!而且荷蘭其實蠻少有像台北那種連續下雨下好幾個整天的情況,大多都是短暫的降雨。或許你會說,台灣人下雨還不是照騎機車?但因為機車的速度還是比自行車快很多(如果用時速60騎4公里只要五分鐘左右),假設在下雨的情況下,一樣的移動距離,騎自行車就得花更多時間淋雨….
第二個因素,是地表高度。
即便台灣跟荷蘭面積類似,但是地貌實在是相差太多:阿姆斯特丹很大部分都在海平面以下;而台北還是有不少丘陵山坡地。所以當荷蘭人在阿姆斯特丹的運河邊,好整以暇的享受自行車的微風旅程的時候,很多台北人不論是要去上學(政大、文大的學生請保重),或是想要回家(半山腰上的豪宅!),可能都要有參加環法自由車賽的覺悟。
第三個因素,是人口密度。
雖然說荷蘭天龍國阿姆斯特丹是個不折不扣的「國際」城市,人口其實也不過80多萬;反觀台北市內就有超過200萬人居住,人口密度更是阿姆斯特丹的兩倍。如果大家已經對現在台北滿坑滿谷的機車覺得不行(機車還要超過18歲才能騎!),那如果像荷蘭幾乎全民不論老少都有自行車的話,不知道台北的街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最後,是油價差異。
雖然台灣民眾常常抱怨「油電雙漲」,但其實台灣的油價,只有荷蘭的一半左右(可參考下圖)。也因油價相對偏低,騎機車或是開車的成本其實也低,自然也沒有理由騎自行車了。(如果政府說要為了環境並鼓勵民眾騎自行車而調漲油價,相信大家只會跳腳而已….)
當然我也很贊成可以的話能多騎自行車,那樣不但環保,還可以達到運動的功效(或許荷蘭過重的人少一些,是因為這個原因?)。只不過在政府考慮推廣文化或是政策的時候,或許也得考慮到一些基本而不可改變的差異(像是氣候、地形等),而不單單是一廂情願覺得別人能,為什麼我們不能?因為有時候,不論規劃得再好,這些顯而易見,但很多人卻視而不見的因素,還是難以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