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鮮人在荷蘭找工作和面試的小眉角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收到了很多學弟妹或是準備找工作的人的諮詢請求。雖然說我自己不管是被面試或是面試人的經驗都不算太多,但是畢竟在荷蘭職場多打滾了幾年,所以還是有點小眉角,可以提供給要在荷蘭找工作的新鮮人參考。
-
換日線 — 全國只有 14 間大學,大專院校總數遠遠低於台灣的荷蘭高教,為何能吸引更多國際人才?
換日線文章連結 其實一開始只是看了IamExpat in the Netherlands的一篇文章,自己覺得蠻有趣的就點進去看完了Nuffic的報告,想想決定還是分享一下。當然我不是教育專家,也對於荷蘭高等教育政策沒有啥研究。只是在台灣都一直怨嘆人才外流的時候,怎麼都不好好思考一下,要怎樣把其他國家的天賦帶進台灣。也不要一直說薪水太低什麼之類的,看看zoekjaar後降低的薪資水準,兩千出頭的月薪在荷蘭其實也挺拮据的;但是會想留下來的,就是有可能會接受這樣的條件,只要有提供機會,人才自己就會用腳投票。 此外想強調一下,我個人並沒有覺得Universiteit跟Hoge School孰優孰劣,而Nuffic在行銷時也是以「University」當作正式名稱。但自己真的覺得兩者還是有其差異,Hoge School對我個人來說,還是跟台灣人認知的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比較像:所以希望每個人在選擇荷蘭留學學校的時候,能夠真正了解自己的選擇,如此而已。
-
彼得該是黑還白?
荷蘭小孩一年一度的大事Sinterklaas又即將來到。這是荷蘭版的聖誕節(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nterklaas),所以小朋友都很開心可以拿到禮物,學校也會有慶祝活動,甚至電視台都會直播Sint的遊行,可以說是全國性的盛會。 但近幾年來,這個讓小朋友開心的節日,卻充滿爭議性:主要是因為聖尼古拉斯的幫手黑彼得(https://goo.gl/sD3KMg),被認為是含有種族歧視的意味,以及殖民時代威權的奴役象徵。許多人認為應該改變「黑」彼得這樣的裝扮,並採用更中性的詞彙來稱呼他們;保守派則覺得這是荷蘭的傳統,沒有其他多餘的意思,所以堅持應該維持這樣的裝扮。
-
我有國際觀嗎?
這陣子換日線在做有關「國際觀」的徵文,想了一下,自己實在是擠不出什麼東西好貢獻的,所以很快的就直接作罷。 說實在我一直是個很本土的小孩:小時候聽台語老歌長大,喜歡看布袋戲;大學時候才第一次出國(還是去超近的沖繩),在26歲來荷蘭前也從來沒有踏出亞洲;更沒有認識任何的外國朋友(唯一認識的外國人大概就是上兒童美語的美國老師)。對於我生長環境外的世界,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所知,說實話也不是太在意。
-
TYPIN講座 – 就業與創業之摘要
有追蹤小弟動態的朋友,大概會知道我前一陣子在荷蘭參與了一個講座,講座的主題是職涯就業和創業的選擇。我是就業代表,分享了自己一些這幾年來的經驗心得。自己想想或許有些沒有參與的朋友會有點興趣,就決定把當天的分享重點紀錄一下。因為講了大概45分鐘,所以文長請自行斟酌服用。
-
換日線 — 當「懶人包」主宰網路世界,荷蘭人用創意推廣80多年的「全國讀書周」傳統,找回慢閱讀的美好
換日線文章連結 這篇其實是好幾個月前寫的,有幸被編輯從稿海裡面撈出來發表。想想當我們都抱怨很多夕陽產業很難經營時,政府、民間和企業的合作,其實多多少少也是能夠改變一些事情的。 題外話是我真的搞不懂,為什麼荷蘭暢銷書榜上書的性質真的跟台灣差這麼多。老婆自己覺得可能是荷蘭人比較有自己的主見,所以對所謂的實用教學書沒太大興趣⋯⋯ 有沒有人有想法或答案能幫我解惑的啊?
-
如廁經濟學
最近下面這則荷蘭新聞蠻有趣的:有個荷蘭女士因為找不到公廁,所以在小巷裡方便,但很不幸的被警察抓了。最後法官以“女生也可以用小便斗”的理由,以“隨地便溺”的罪名加以罰款(所以恐龍法官到處都有???)。
-
換日線 — 為什麼我不念MBA?一個「現實」的情境分析
認真的考慮了一下,上一篇文章其實還是蠻值得讓更多人看到的,所以大略重新編排了一下,並將其投稿到換日線的平台。 還得特別感謝我賢慧的老婆,看到1843雜誌這篇文章(“Is it worth doing an MBA?”)而轉發給我。文章的重點大略如下:
-
為什麼我選擇不念MBA
星期六的活動,我談的主要概念是『選擇』。而幾乎碰到每個面試,或者是新認識的朋友,總是會問到:你為什麼要來荷蘭唸書?當然原因有蠻多,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我當初選擇不唸MBA,所以就直接把美國這個選項劃掉(大部分美國好的商學院都是MBA program)。
-
世界『大學』運動會
台北世大運現在正火熱的進行,本來關注度應該不高的荷蘭隊,因為一張水球『小鮮肉』照,反而變成了台灣觀眾的新寵。之前棒球經典賽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有關荷蘭全民運動的文章,但藉著世界『大學』運動會的機會,我想講一下有關體育選手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