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換日線 — 為什麼我不念MBA?一個「現實」的情境分析
認真的考慮了一下,上一篇文章其實還是蠻值得讓更多人看到的,所以大略重新編排了一下,並將其投稿到換日線的平台。 還得特別感謝我賢慧的老婆,看到1843雜誌這篇文章(“Is it worth doing an MBA?”)而轉發給我。文章的重點大略如下:
-
為什麼我選擇不念MBA
星期六的活動,我談的主要概念是『選擇』。而幾乎碰到每個面試,或者是新認識的朋友,總是會問到:你為什麼要來荷蘭唸書?當然原因有蠻多,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我當初選擇不唸MBA,所以就直接把美國這個選項劃掉(大部分美國好的商學院都是MBA program)。
-
莫忘初衷
星期六的活動還算是順利完成了,雖然不是第一次公開的經驗分享(之前有過去career fair當校友),不過畢竟聽眾的組成不太一樣,所以感覺還是有點不同。當天講的內容大概是一路以來在職場和人生上自己的體驗,概念其實有點抽象,某些程度上可能也不算是太實用,不過還是希望能對與會的人有點幫助。
-
早逝的青春
前幾天台灣有個令人感嘆的新聞:一個剛考上北一女的學生,在新學期僅僅開始五天的時候,就發生了墜樓的事件。大多數的人把這樣的悲劇歸咎於沈重的課業壓力;更有人認為家長過高的期望,是壓垮少女的最後一根稻草。
-
語言的開關
最近開始在準備九月初的經驗分享,由於主辦單位告訴我參加的幾乎都是台灣人,中文也就成了很理所當然的選項。只不過在我開始思考分享的題目的時候,忽然發現我所有的內容都是英文構思的。或許是因為工作上都是用英文,之前去母校career fair,或是跟校友聊天都也是英文,我生活裡有關『專業』的部分,絕大部分都是用英文處理的。因此,在談到這方面有關的時候,腦袋就自然而然地開始用英文,反而要用中文開始會有點卡卡的(以前在事務所編中文財報,現在叫我看中文財報我都會看不懂)。
-
世界『大學』運動會
台北世大運現在正火熱的進行,本來關注度應該不高的荷蘭隊,因為一張水球『小鮮肉』照,反而變成了台灣觀眾的新寵。之前棒球經典賽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有關荷蘭全民運動的文章,但藉著世界『大學』運動會的機會,我想講一下有關體育選手的教育。
-
重點不是看了多少書
知名作家郝廣才在金鼎獎典禮上的爭議言論引起了軒然大波。已經有許多人對於他針對「外勞」的言論加以抨擊,所以身為台勞的我也不打算多說什麼。我想談談的,是他有關閱讀習慣的言論。
-
從MIFID II感慨只剩good old days的金融業
最近不論公司上下,或是其他同業,最熱門的話題,大概就是MIFID II了。MIFID是The 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的縮寫,是歐盟對於投資產業的法律框架。而即將在2018年一月施行的MIFID II, 即將對廣大的投資資產管理產業投下極大的震撼彈。
-
為了環保 你願意付多少代價??
本來是有想過要就換日線這篇文章的主題,也就是歐洲車商的柴油車風雲寫篇文章,畢竟因為工作緣故,從2015福斯的作弊醜聞開始就一直關注這個議題。但感覺要討論的會太多太廣,所以就決定作罷。不過既然看到這篇文章,就簡單講一下我在跟這些車商討論過後的想法。
-
換日線 — 抱怨老闆只願意出香蕉,有想過你是不是猴子嗎?
換日線文章連結 我當然了解台灣的薪資情況,也知道這樣的情況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我想提出來的是一個不同切入的角度,在我們都只focus在別人的時候,有時候是不是該想想自己到底有多少價值? 更何況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你的競爭者絕對比以前要多太多了⋯